小編之前有去中醫診所檢驗,體質屬於痰濕體質,算是內冷外熱體質,中藥調體質的藥也常常是改善血瘀兼氣滯的~

 

體質辯別:

中醫雖然把人的體質分成熱性體質和寒性體質兩大類,但卻不是截然分別,也不是一分為二,他是一個連續性的變化,例如:「熱多寒少」或是「寒多熱少 的人居多,絕對熱體質與絕對寒體質的人其實很少,因為絕對熱或絕對寒已經是體質偏差太多,都是有大病的人才會有的過渡體質,甚至有可能是末期體質,例如: 很多加護病房的病人,常常手腳冰冷,又消化不良,伴有水腫,大部分都是「寒多熱少」接近「絕對寒」的體質。

 然而體質不是只有寒熱,還有瘀滯體質,痰濕體質腸胃道就是會有便秘的傾向, 血瘀的婦女常常生理期來時血塊較多,較容易有。瘀滯體質就是有血瘀和氣滯的體質,常常會有肌肉酸痛、關節疼痛,表現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,有研究指出,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,有六七成屬於血瘀體質,而兼有氣滯體質的也佔了大多數。

 痰濕體質可分兩個部分,一個是濕,就是體內水分滯留太多,外型看起來比較臃腫,但不是絕對,濕氣的症狀也是表現在肌肉酸痛、關節疼痛,但是他在腸胃 道的表現卻不是便秘,而且大便軟黏,排便不暢,裏急後重,也就是想上廁所卻怎麼用力也大不出來的感覺。濕氣重的人常常會覺得肚子脹脹的,消化不好,症狀和 氣滯很像,但是氣滯是腸胃蠕動不佳,濕氣重的是因為水氣積聚的關係,因為水氣積聚導致腸胃蠕動不佳,所以治療腸胃濕氣要加一些行氣藥效果更好。

濕氣在身體久了,就會變成痰,「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,因為脾胃可以運化水濕,若脾胃功能差,水濕就會積聚成痰,跑到肺貯存。這是一個概 念,現代醫學認為痰是黏膜分泌造成的,但黏膜分泌痰的原料從何而來?當然是脾胃消化之後的物質,經過微血管運送到黏膜細胞,然後再分泌出來的。用這樣的方 式來理解「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,就比較容易,當然脾胃吸收了多餘的水分,照理說應該是從小便排出,但如果有某些原因刺激黏膜分泌太多就會造成痰 的生成很多。

 上一段說的是有形的痰,中醫對於「痰」的定義很多,有一些是無形的痰,例如:「痰迷心竅」就是一種因為無形的痰造成的昏迷狀態。如果痰累積在關節, 也會造成關節酸痛,關節變形。痰累積在頸部,造成頸部腫大,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甲狀腺腫。痰累積皮膚也有可能造成脂肪瘤,痰累積在頭部也會造成暈眩,頭 痛,累積在胸口會造成胸悶、心悸……等。這些症狀都是無形的痰在作怪。

 

上大略介紹一下中醫的體質與簡單的辨別方式,但是這些體質都是混雜的,也就是說某一個人的體質不是絕對的哪一種,只能說偏向於某一種體質

 再回到寒熱體質的說明,照第一段所敘述的症狀到底是哪一種體質?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體質,他不是熱多或是寒多的問題,他是寒熱並存,中醫很多這種寒熱 並存的體質,中醫叫做寒熱錯雜。而這一個例子說的是上熱下寒的一個體質,是依照部位不同表現出上面熱下面寒的體質。其實這個上熱來自於心火或是肝火,下寒 是來自於腎陽不足造成的,這是一個原因。但是上熱下寒有時候是因為中焦運轉失常的原因所致,因為人一身之氣是有一個東升西降的的循環,肝氣主升,肺氣主降,肝氣由左邊升起,肺氣由右邊降下,像一個大圈圈在外面,這中間還有一個小圈圈,就是「脾主升,胃主降」。如果熱在上,寒在下,照理應該是可以經過氣的循環,得到一個平衡,但他仍然是上熱下寒就表示氣的循環出了問題,而大部分是中焦脾胃出了問題。

 

來源摘自  陳世峰 中醫師BLO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dyf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